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基于甘肃省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的分析

2023-12-29来源:EPS数据

“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截至22日8时,已造成甘肃117人遇难。”

“12月19日09时46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北纬40.02度,东经77.86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一天之内,西部两个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其中甘肃省临夏州的严重灾情更是深深牵动着大众的心。甘肃和新疆作为西北五省中的两个重要省份,GDP仅次于经济实力排名第一的陕西,其次是新疆,甘肃位列第三。改革开放45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西部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甘肃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73元,新疆为27062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112.5%、98.0%。这意味着我国人均收入已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但同时也暴露出各地区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引发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是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那么,除了明显的省际差距、城乡差距外,农村地区内部居民之间是否也存在收入差距?

图1.png

图1 2013-2022年西北五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

农村居民收入“两极化”会造成严重后果,不仅会使低收入人群无法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愈发边缘化,也会对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研究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否存在差距以及差距的演变,对于掌握其内在规律及其机理,并进一步寻求防治和解决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以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计算甘肃省的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的基尼系数,根据基尼系数是否大于0.4这一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来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二是通过对家庭进行五等分从不同角度刻画农民家庭群体分化演进的脉络,并比较两种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论。

1、数据来源及其理论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甘肃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由于1992年和1994年没有调查,考虑到数据的连贯性,选择1995-2015年甘肃省的家庭全年总收入数据进行分析。

1.2 数据分析方法

(1)基尼系数

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方法和指标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基尼系数,可以客观且直观的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该指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1912年提出的,是一个比例数据。本文使用基尼系数的平均差方法进行计算。

基尼的离散分布的绝对平均差是总体n中所有成对项的绝对差值的平均值:

image.png

这里image.pngimage.png分别是第i个样本和第j个样本的收入。

而相对平均差是绝对平均差除以平均值,以便进行归一化,即:

image.png

其中image.png为平均收入。基尼系数是基尼相对平均差的一半,即

image.png


所以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为:

image.png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取值为1时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呈现绝对不公平,即所有收入都被一个单位的人占有;而0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所有人的收入都相等,没有任何差异。该数值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过于公平,社会动力不足;在0.2-0.4之间,收入相对合理;在0.4-0.5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大于0.5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将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易引发社会动荡。

(2)以等分法为基础的收入份额比例测度指标

除基尼系数外,常用的判定收入均等化程度的方法有等分法、收入不良指数、阿卢瓦利亚指数和库兹涅茨指数等。

等分法是将全部居民(家庭)收入按照高低顺序排队,划分若干等分,以某一等分的收入分配来反映群体内收入差距。其中最常用的是五等分法,将居民(家庭)按全年总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然后按等人数平均分为五个等分,处于最低20%的为低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通过计算和比较各收入组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或者不同收入组之间平均收入的差距,可以得到全体居民总收入按收入组分布的情况。

收入不良指数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按照收入从低到高排序,利用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状况来衡量整体居民收入差距。一般用收入最高20%人口的收入份额与收入最低20%人口的收入份额之比来表示,最低数值为1,该指数越高,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阿鲁瓦利亚指数用收入最低40%人口的收入份额值来衡量,最大值为0.4,该指数越小表示收入差距越大。但该指数只能反映部分居民的收入情况,无法完全准确的衡量整体的居民收入差距。

库兹涅茨指数也叫相对收入阶层分布,代表一定收入水平以下的阶层所占的比重。其思想也是首先对收入进行分层,然后再采取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最常用的是收入最高20%人口的收入份额值,该指标的最低值为0.2,值越高表明收入差距越大。

2、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2.1 基尼系数

图2.png

图2 1995-2015年甘肃省基尼系数变化


由图2可知,甘肃省农村居民的家庭全年总收入基尼系数几乎一直低于0.4,只有2013年为0.56,但在下一年便立刻回落到0.38,且在2005年、2008年和2009年甚至低于0.3。这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合理,并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是从地域视角来看(图3),甘肃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2021年居于首位的嘉峪关市人均GDP为103773元,而居于末位的临夏州人均GDP仅有17677元,前者是后者的5.87倍。可见,甘肃省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单纯用基尼系数无法反映这种现状,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家庭收入中存在“极端高收入”家庭,但数量极少,而其他类型家庭收入相对较为均衡,即“共同贫穷下的财富平均”所导致的。


图3.png

图3 2021年甘肃省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2 家庭平均收入差距及其演变分析

(1)不同组别的收入变化

表1甘肃农村居民按五等分分组家庭全年总收入

年份

低收入组

中间偏下收入组

中间收入组

中间偏上收入组

高收入组

最高收入组在全国收入中占比

最低收入组在全国收入中占比

1995年

3786.05

5977.47

8393.43

11394.88

20705.23

41.43

7.58

1996年

3915.46

6064.45

8123.84

11031.32

17570.43

37.85

8.43

1997年

3968.25

5980.15

7778.84

10512.20

18423.34

39.71

8.55

1998年

3846.56

5811.87

7525.18

9914.50

18457.05

40.86

8.51

1999年

3912.39

5947.95

7975.83

10492.36

17358.36

38.10

8.59

2000年

3568.52

5585.74

7534.10

10677.56

18142.44

39.97

7.86

2001年

3879.74

6212.77

8272.90

11098.45

20460.54

41.22

7.82

2002年

4541.10

7620.90

10479.38

14051.37

25310.26

41.05

7.37

2003年

5150.59

8587.46

12107.95

16009.42

31291.22

42.78

7.04

2004年

6292.03

10489.78

14203.15

18569.21

32531.89

39.86

7.71

2005年

7468.75

11954.51

16500.01

21493.97

33760.10

37.25

8.24

2006年

8088.89

13251.74

18433.06

24371.99

38284.70

37.45

7.91

2007年

9708.91

15835.68

21313.80

26650.99

48365.07

39.84

8.00

2008年

11003.45

17775.00

23265.08

29211.39

41939.68

34.04

8.93

2009年

12216.97

19985.34

25856.37

34283.23

54793.24

37.39

8.34

2010年

13429.68

23697.52

31491.31

39845.20

65760.16

37.82

7.72

2011年

15188.78

27580.63

37674.27

46514.98

78947.01

38.42

7.39

2012年

18397.14

34050.16

44841.84

59198.42

106025.05

40.36

7.08

2013年

20654.61

38168.02

51923.25

70850.53

309266.93

63.16

4.22

2014年

20960.71

39413.22

54616.60

72882.29

152400.54

45.03

6.19

2015年

20386.49

39822.43

54688.35

72776.60

140606.23

43.08

6.25


2015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按五等份划分的20%低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组、高收入组家庭的家庭全年总收入分别为20386元、39822元、54688元、72777元、140606元。2000年之后,各组别平均收入实现大幅增长,这离不开西部大开发的功劳。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家庭分别低19436元、34302元、52390元、120220元,低收农户收水平与其他农户收入相差悬殊。相对差距方面,与其他组别相比,低收入组家庭分别相当于中间偏下收入组的51%、中间收入组的37%、中间偏上收组的28%、高收入组家庭的14.5%,刚到中间偏下收入组的一半,远不及其他组的一半。而1995年时,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相当于中间偏下收入组的63%,中间收入组的45%,这说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两极分化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确实有所缓解,但还是很严峻。

(2)高低收入组别的收入差距变化

从农村居民收入内部差距的变化看,绝对差距方面,呈逐步拉大趋势。1995年,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家庭的差距分别由2191元、4607元、7609元、16919元持续扩大到2015年的19436元、34302元、52930元、120219元。

(3)不同组别的相对收入变化

从不同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的比值来看(图4),1995年,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家庭的家庭全年总收入分别是低收入组的1.58倍、2.22倍、3.01倍、5.47倍。2009年后基本呈持续扩大趋势,2015年分别扩大到1.95倍、2.68倍、3.57倍、6.9倍,较2009年分别增大了0.32倍、0.57倍、0.76倍、2.41倍。

图4.png

图4 1995-2015年甘肃农村不同收入组别与低收入组家庭全年总收入比值变化

(4)高低收入组别的占比变化

图5.png

图5 1995-2015年甘肃低收入组家庭占全部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变化

图6.png

图6 1995-2015年甘肃高收入组家庭占全部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变化

从不同收入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看(图5和图6),在1995-2015年间,甘肃高收入组占比上升了1.64%,远高于其应占份额;而低收入组占比始终维持在4.22%-8.93%,基本维持在其应占份额的三分之一。这都反映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一直存在,且收入越低的组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趋势越明显,收入越高的组别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上升趋势越明显。

(5)收入差距指数

表2甘肃收入差距指数

年份

收入不良指数

阿鲁瓦利亚指数(%)

库兹涅茨指数(%)

1995年

5.47

19.34

41.43

1996年

4.49

21.28

37.85

1997年

4.64

21.23

39.71

1998年

4.80

21.17

40.86

1999年

4.44

21.64

38.10

2000年

5.08

20.17

39.97

2001年

5.27

20.13

41.22

2002年

5.57

19.59

41.05

2003年

6.08

18.78

42.78

2004年

5.17

20.42

39.86

2005年

4.52

21.29

37.25

2006年

4.73

20.88

37.45

2007年

4.98

20.90

39.84

2008年

3.81

23.36

34.04

2009年

4.49

21.83

37.39

2010年

4.90

21.35

37.82

2011年

5.20

20.81

38.42

2012年

5.70

20.04

40.36

2013年

14.97

11.93

63.16

2014年

7.27

17.71

45.03

2015年

6.90

18.31

43.08

 

从表2来看,收入不良指数和库兹涅茨指数体现出迅速下降后上升,随后又逐渐下降,从2008年又开始上升的态势,2015年分别达到6.9和43.08。除2013年外,阿卢瓦利亚指数始终在20%上下波动,只有40%的一半。这三种指数结果都表明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差距始终比较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3、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作为欠发达省份,五等份人口总收入、收入不良指数、阿卢瓦利亚指数和库兹涅茨指数的结果都表明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确实存在差距,而基尼系数看似非常公平,但其实是共同贫穷的另一种表达。

农村五等份人口总收入占比始终呈现顶部最大之后依次减小,底部最小的“倒金字塔”形状(图7)。最低20%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和中间收入组的总收入占比分别远远低于应占份额20%,这表明甘肃省农村家庭收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此外,各组与最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绝对值以及收入比总体都呈扩大趋势,完全没有减小的迹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继续扩大。

图7.png

图7 2015年甘肃农村家庭按五等分分组总收入占比(%)

尽管截止2015年,甘肃省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资金和人才都有向农村聚集的态势,使得部分贫困县逐步“摘帽”,农村人均收入较1995年翻了将近3翻,实现了巨大的跨越,但一直伴随的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农村收入两级分化现象依旧严峻,贫富差距不容忽视,农村内部要达到共同富裕道阻且长。

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其关键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也即不仅要把收入这个蛋糕越做越大,还需要改变当前的分配比例。低收入人群收入低的原因包括其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弱,以及当地缺乏可以带动就业的支柱性产业等。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从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两方面入手:一是为农村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条件,推动农村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优质就业岗位;二是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缩小教育机会的差别,其次是提高公共医疗设备质量,尽管这种投入在短期内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能从根本上改善人口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