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2来源:EPS数据
第一章、管中窥豹——物价上涨背后的经济问题
一、新闻热点
1、100块钱能买到什么?
物价是观察和治理社会的晴雨表,物价稳定则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治安稳定。物价不稳前几项都不会稳。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纵观我国物价现状和居民生活状况,物价问题确实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曾记否,“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轰动全国,钱不经花100元一转身就完了成了买菜大婶大妈的口头语。一棵白菜卖到14元,一根葱卖到5.5元,一斤樱桃卖到60元,兜里的一百元还能买到什么?
(图1:2001年以来北京鲜菜价格指数走势图(上年=100))
由上图可以明显看出,2001年以来北京鲜菜的价格几乎都高于上年价格(指数值大于100),可见十几年来蔬菜的价格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菜的确是越买越贵。
2、百米竞赛——工资与物价谁更快
面对物价逐年上涨的状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为什么国家近几年不断想办法解决和增加收入问题后,为什么老百姓快乐感和幸福感没有增加呢?很多人认为,收入增长的同时,物价也在上涨,而每涨一次工资,实际增加的收入都被实际增加的物价所吞没,甚至工资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工资10%的在增长,物价却是20%甚至翻倍的在增长。中央想提高人民收入和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初衷被物价的上涨所冲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并未随工资增长而增加。然而事实如何,还需进一步分析。
下图中的柱状图是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各类企业的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指数大于100说明当年水平高于上年)。可以看出,九年间各单位平均实际工资指数均大于100。这就意味着2001年以来各单位的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是处于上涨状态的。可为什么人民没有感觉更加幸福呢?一方面是由于两极分化严重,居民贫富差距过大,使得大部分人的实际工资增长幅度小于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使得职工的实际工资小于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消费者物价,消费者物价指数大于100,则实际工资小于名义工资),实际收入水平小于预期值,这在下图中也有体现——可明显看出大部分的实际工资要小于名义工资(同种单位的名义平均工资和实际平均工资分别用同种颜色得折线和柱状图表示)。
(图2:全国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上年=100))
二、热点背后的经济现象
1、先锋与将军——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通常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但物价上涨并不等同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除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外,下列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此外,人们的购买心理影响物价上涨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然而如果经济中物价上涨的现象得以持续,并且演变成全面的物价上涨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适当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进作用,然而当通货膨胀失去控制,就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而物价上涨作为通货膨胀最明显的标志,研究物价变动的趋势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对于检测经济运行态势具有积极的意义。
2、衡量价格水平的几个标准:CPI,PPI
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其中CPI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经济前景表现出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PPI则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坐而论道——1978年以来物价指数的计量模型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CPI,PPI走势及统计特征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也是逐年升高。经济发展与物价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以稳定的物价为前提,通过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以及CPI和PPI的变动状况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首先来看CPI的变动情况。可以通过图3看出,1978年以来,除2002年和2009年外,其余30余年的CPI指数均大于100,而结合当年的经济发展状况,2002年和2009年有明显的通货紧缩迹象。然而大体来说,1978年以来物价一直处于不断上涨的态势。结合图表可以发现,1985年至1997年间物价波动较为明显,涨幅较大,而图4所显示的该段时间内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亦不稳定;近年来2008年和2011年物价有明显的上涨,结合当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年经济中通货膨胀状态较为明显。其中CPI的最大值出现在1994年;最小值则出现在2002年。再来看生产者价格指数,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由图3可以看出,CPI与PPI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1985年至1997年间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其最大值出现在1993年;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结合当年经济发展状况,通货紧缩开始显现,经济确有放缓态势,这从图4中也可以看出。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1998年以后,我国的物价指数总体上较为平稳,CPI和PPI均处于波动上升的态势,这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是相符的,在图4中可以看出1998年至2007年近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稳步提升。
(图3:1978年至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变动)
(图4:1978年至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表1:1978年至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统计量分析)
二、CPI指数变动趋势的拟合与分析
1、通货膨胀的惯性效应
所谓通胀的惯性,也称为通货膨胀的持续性,是指在受到随机扰动的冲击之后,通货膨胀偏离其均衡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对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国家的通货膨胀具有较高的惯性。这不仅意味着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惯性越大,实现政策目标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它还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当期的通货膨胀率预测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的大小。其中C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
2、解释变量选取及数据滞后处理
首先,根据之前对CPI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指数的分析,我们发现价格指数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某种关系,我们以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为自变量可以对CPI进行回归分析。根据经验,滞后一阶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可以更好地对CPI做出解释。做CPI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以及滞后一阶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图)可以证实这一点。可知,CPI指数(S1)与滞后一阶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S2)之间的相关性(0.55)明显大于其与当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S0)之间的相关性(0.25)。由此我们可以将国民生产总值指数的一阶滞后作为变量加入模型。
(图:CPI与GDP指数间的相关系数分析图)
其次,由于通货膨胀的惯性效应,CPI必然受到它前期指数的影响,从而显示出一定的自相关性,而平台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下图所示,CPI指数序列存在明显的一阶自相关(观察ACF、PACF的数值,第一行数据明显大于其他行)。因此我们将CPI指数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
(图:CPI指数自相关分析结果图)
再次,通货膨胀是由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货币量所引起的,当期新增的货币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我们将货币与准货币(M2)同比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
最后,我们对以上几个变量进行初步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图:模型初步分析结果图)
可知,S2项(即货币和准货币同比增长率)的系数并不显著(S2系数的t-统计量检验的伴随概率过大)。因此我们怀疑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了选取合适的自变量来解释CPI的变动趋势,我们通过EPS平台做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S3、S4分别表示滞后一阶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和滞后一阶的CPI指数
(图:变量间相关系数计算图)
分析相关系数矩阵可知,除被解释变量S1(CPI指数)外,S2与S4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9)。比较S2、S3和S4分别与S1的相关性大小,考虑筛除变量S2(货币与准货币同比增长率),仅保留S2和S3作为解释变量,并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采用滞后一阶的CPI指数和滞后一阶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来解释当期的CPI变动是非常合适的。
3、模型拟合状况与指标分析
利用各滞后一期的CPI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对当期的CPI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结果如下:S1 =0.35*S2+0.64*S3,其中S1表示当期的CPI指数,S2表示上期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S3表示上期的CPI指数。下图是模型的拟合结果与原值的对比,可以看出,原序列与模型序列的变动趋势是基本吻合的,二者之间的残差值均匀分布,残差绝对值大部分在10以下。此外,模型的可决系数R^2极为接近1,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模型的模拟效果较为可信。
(图5:回归模型原序列与模型序列拟合图)
(图6:回归模型残差图)
除此之外,模型还有一些其他的衡量指标(如下表所示):DW统计量为2.01,非常接近2,说明模型的残差项不存在自相关;F统计量的值为6456.85,其伴随概率极小,再次说明了模型是显著的。
(表1:回归模型部分指标)
确定了模型整体模拟效果较好后,我们再来看模型中自变量的系数是否显著。如下表。
(表2:回归模型系数检验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s2,s3的系数均通过了置信度95%的t统计量的假设检验(概率小于0.05),证明二者的系数是显著可靠的。根据s2、s3的分析结果,滞后一阶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和滞后一阶的CPI指数分别对当期的CPI指数享有35%和64%的解释权。而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该模型对未来一期的CPI指数进行预测,得出比较有价值的预测值。
通过模型对2011年的CPI值进行预测,得到如下结果:
(表3:2011年CPI预测结果分析)
可知,通过模型所得的总的2011年CPI的预测值是103.85,其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分别是113.92和93.77。而通过查找数据可知2011年CPI的值为105.64,在置信区间内且与预测值十分接近。
第三章、刨根问底——物价变动离我们有多近?
一、通货膨胀下决策者的占优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胀预期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了解和运用,并且开始进入宏观经济决策层的视线。所谓的通胀预期通俗来讲就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通胀预期,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心理预期。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通货膨胀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固定收入缩水、银行存款减值等等都让人难以忍受。因此,对于充分了解通胀危害的人来说,即使通胀的水准并不高,但只要通胀上升的速度较快(比如每个月上涨0.4个百分点),就可能导致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从而使一些消费者将储蓄更多地投入股市、房市,甚至购买实物以求保值。这对抗资产价格“膨胀”的行为点点滴滴汇聚成流,居民的大规模“存款搬家”可能再度出现,并且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推动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对于个人来说,其面临通胀的抉择有点类似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我们将已经预期到通胀到来的某个投资者称为决策者,其他面临同样预期的众多统一决策的投资者记为其他人,其他人是否作出反应决定通胀是否加剧。决策者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自身针对预期做出应对措施,而其他人无反应,那么决策者避免了通胀带来的损失,损失为0,而其他人遭遇通胀损失为-5;最糟的是其他人做出反应而自身无应对措施,那么决策者遭遇加剧的通胀,损失为-10,其他人两相抵消仍然遭遇-5的损失;决策者和其他人策略相同则均遭受-5的损失。那么来看决策者的支付矩阵。
(表4:决策者的支付矩阵)
从支付矩阵来看,无论其他人反应如何反应,决策者的最优选择都是针对通胀预期作出反应,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损失。对于个人来说,形成预期通胀的概念,及时作出应对的措施,对于避免资产减值非常重要。而作为通胀的风向标,及时关注物价的变动趋势不仅可以告诉我们菜价又贵了多少,而且可以对我们将要面对的状况做出理性的预期,尽量减少可能遭遇的损失。
二、物价变动背后的的政府职责
从宏观层面来讲,一方面物价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物价上涨失去一旦控制,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甚至可能引起社会动荡,造成极恶劣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伴随着物价持续上涨而来的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旦失去控制,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作为决策层,必须时时关注物价动态,及时出台相应措施,稳定物价,以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合适的宏观调控政策,缓解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危机,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