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高危城市,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2016-05-11来源:EPS数据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疾,据世卫组织发表的《世界癌症报告》称,2012年全球有1400万人被诊断患癌,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到1900万。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估计2015年中国有429.2万例新发癌症病例,281.4万死亡病例[1],目前“癌症已成为中国死亡第一大原因”(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王瑛)。

本文力图通过数据挖掘,对癌症的发病情况做客观、深入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的角度为了解、预防与控制癌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癌症发病总体形势

2012年全国预计新发癌症病例358.6万(男性200.8万,女性157.9万),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64.85/10万(男性289.30/10万,女性239.15/10万),中标率为191.89/10万,世标率为187.83/10万,累积率(0~74岁)为21.82%[2]。而2012年世界平均世标率为182/10万[3],癌症高发国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但由于中国人口绝对基数大,癌症发病人数居世界首位。

老龄化是癌症形成的一个基本因素,癌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世卫组织官网)。从图1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癌症发病率在0~39岁时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为便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进行对比,人们常用去除年龄影响因素之后的发病率,即年龄标化发病率,因此本文主要用世界人口年龄标化发病率(简称:世标率)作为基本参考指标。下文如无特别说明,均用发病率来表示世标率。

1.png

图1:中国癌症年龄别粗发病率(2011年)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全部癌症发病率近10年来,总体略显稳定,男性发病率比女性要高1/3左右。

2.png

图2:中国历年癌症发病情况(2004-2012)

二、主要癌症发病情况

2012年,新发癌症中,前10位癌症占比92.4%,其中发病最多的是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70.5万,其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具体到男性,肺癌仍占据榜首,其次为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新发病第1位的为乳腺癌,每年发病数为27.3万,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宫颈癌(表1)。

总体来看,我国癌症种类特征是“穷癌”与“富癌”并存,以肝癌、胃癌和食管癌为代表的“穷癌”仍占据不小比例。相比“富癌”,“穷癌”更难治疗,这也是我国癌症患者生存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4]。

表1:2012年中国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2]

位置

例数(×10000)

粗发病率(1/10万)

中标率(1/10万)

位置

例数(×10000)

粗发病率(1/10万)

中标率(1/10万)

位置

例数(×10000)

粗发病率(1/10万)

中标率(1/10万)

全部




男性




女性




70.5

52.06

36.28

47

67.71

49.62

乳房

27.3

41.32

30.43

42.4

31.28

22.06

29.8

42.93

31.60

23.5

35.59

23.56

36.6

27.04

19.44

27.4

39.48

29.48

结直肠

14.2

21.55

14.54

结直肠

33.1

24.47

17.29

食管

20.3

29.25

21.37

12.6

19.03

12.85

食管

28.7

21.17

14.73

结直肠

18.9

27.24

20.18

宫颈

9.9

14.93

11.39

乳房

27.3

41.32

30.43

膀胱

5.7

8.21

6.01

9.2

13.95

9.37

甲状腺

11.9

8.76

7.36

前列腺

5.7

8.14

5.9

甲状腺

9.0

13.58

11.28

宫颈

9.9

14.93

11.39

胰腺

5

7.14

5.24

食管

8.4

12.48

8.27

脑,中枢神经系统

8.8

6.5

5.13

脑,中枢神经系统

4.4

6.28

5.16

子宫

6.2

9.34

6.72

胰腺

8.6

6.35

4.41

淋巴

4.3

6.13

4.81

卵巢

4.9

7.48

5.69


三、癌症发病率地区性差异

我们以《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数据挖掘,研究各类癌症的地区性差异。《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收录了2009年全国72个较好质量的肿瘤登记处数据,覆盖人口8547万,涉及了31个地级城市与41个县级行政区域。为便于比较,我们将涉及到的各县级行政单位折合成了地级城市。例如涉县和磁县这两个登记处,分别按覆盖人口,折合成邯郸市数据,最终得到了56个地级城市。同时我们对一些部位的癌症也进行了整合,例如将结肠(C18)与直肠(C19-C20)整合成了结直肠。

3.1 全部癌症发病率地区分布

我们利用等级符号地图,直观显示各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图3、4)。从图中可以看到,男女总发病率高低区域几乎重合。中国中部偏南地区发病率较低,总发病率看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必然联系。男性总发病率最高的为晋城、邯郸、绵阳和武威。女性总发病率最高的为晋城、邯郸、镇江和绵阳。男女发病率之比超过2的有崇左、武威、自贡与合肥。北京与上海是男女发病率之比较小的地方,甚至北京地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这似乎也预示着我国未来癌症的一个趋势:男女癌症发病率之间差异变小。

3.png

图3:2009年男性全部癌症发病率(1/10万)

 

4.png

图4:2009年女性全部癌症发病率(1/10万)


3.2 男女共发类癌症地区性差异

我们用泰尔指数衡量男女共发类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地区差异(图5)。结果发现,对男性而言,甲状腺癌的地区差异性最大。其次食管癌,唇、口腔和咽部癌,胃癌。对于女性而言,喉癌,食管、唇、口腔癌,咽部癌和胃癌地区差异性也较大,考虑到这几个部位与饮食密切相关,中国众多的地方特色饮食应是造成这类癌症地区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男女,气管、支气管与肺部癌症在这些主要癌症中均差异最小,几乎接近于零,这凸显了气管、支气管与肺部癌症与地域无关,也从侧面反映了其主要致病因素-吸烟无显著区域差异。

在男女共发的17种癌症中,有15种癌症地区差异性都是女性高于男性,仅有胃癌和结直肠癌略低于男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男性人口流动性较大,平滑了地区差异。

5.png


图5:男女共患癌泰尔指数(2009年)

3.3 城市分类

我们利用系统聚类法,以各类主要癌症发病率为变量,将各城市进行聚类,聚类后的结果见表2。每一类别下各城市的癌症结构相似。从中我们还可发现许多有趣的规律。

对于男性而言(图6),1类城市的癌症结构分布差异较大,以食管癌(平均114/10万)、胃癌(平均161/10万)为代表的癌症发病率高的离谱,这也推高了1类城市的癌症总发病率(平均发病率达到437/10万)。唐山、丹东等2类城市的食管癌(平均47/10万)、胃癌发病率(平均65/10万)大幅降低,总发病率也降到了265.7/10万。作为3类城市,北京、保定等33个城市食管癌(平均14/10万)、胃癌发病率(平均26/10万)最低,这33个城市平均总发病率最低,为214/10万。可以说1类城市癌症结构最失衡、总发病率也最高,2次城市次之,3类城市最均衡、总发病率也最低。

对于女性而言(图7),1类城市的发病率达到了265.9/10万,已超过了全国男性的平均发病率,以食管癌(平均71/10万)、胃癌(平均62/10万)、肝癌(平均19/10万)、子宫(颈)癌(平均36/10万)发病率远超其它城市。而2类城市的总发病率下降到了170.2/10万,相比于1类城市,上述几类癌症发病率降幅基本都超过了一半(分别为33/10万、30/10万、10/10万、15/10万)。3类城市的总发病率进一步下降到了150.4/10万,主要癌症发病率几乎都再一步下降(分别为5/10万、13/10万、12/10万、14/10万),各类癌症发病率更显均衡。

晋城、邯郸、镇江、绵阳、武威等城市食管癌、胃癌高发,高盐分摄入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东亚三国(中日韩)胃癌发病人数合计占世界的60%,除去人种(遗传)因素外,饮食习惯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东亚三国腌(卤)制品、高盐分、刺激性食物食用过多,新鲜食品摄入偏少。两个可供参考的佐证是美国二战前胃癌发病率直追当今的东亚三国,但二战后胃癌发病率大幅下降,冰箱的普及被认为居功至伟。迁居到夏威夷的日本居民,其饮食习惯“美国化”后,胃癌发病率显著下降。

表2:56个城市分类

类别

男性

女性

1类城市

5个城市:

邯郸,晋城,镇江,绵阳,武威

4个城市:

邯郸,晋城,镇江,绵阳

2类城市

18个城市:

唐山,丹东,常州,淮安,盐城州,绍兴,台州,合肥铜陵,福州,厦门,济宁,泰安,洛阳,安阳白银伊犁

10个城市:

武威,常州,淮安,盐城,台州,合肥,泰安,洛阳,安阳,伊犁

3类城市

33个城市:

北京,保定,阳泉,赤峰,沈阳,大连,鞍山,本溪,长春,延边,哈尔滨,上海,苏州,南通,连云港,杭州,嘉兴,马鞍山,赣州,潍坊,驻马店,武汉,孝感,衡阳,广州,肇庆,中山,柳州,崇左,重庆,成都,自贡,西宁

42个城市:

唐山,丹东,泰州,绍兴,铜陵,福州,厦门,济宁,白银,北京,保定,阳泉,赤峰,沈阳,大连,鞍山,本溪,长春,延边,哈尔滨,上海,苏州,南通,连云港,杭州,嘉兴,马鞍山,赣州,潍坊,驻马店,武汉,孝感,衡阳,广州,肇庆,中山,柳州,崇左,重庆,成都,自贡,西宁

注:表中红色字体城市为男女各类别中均具有的城市。


6.png

图6:2009年各类城市癌症平均发病率-男性

 

7.png

图7:2009年各类城市癌症平均发病率-女性

四、若干类癌症发病情况

4.1 前列腺癌发病地区分布

作为近年来增长最为迅猛的男性专有癌症,前列腺癌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从图8中可以看到,北上广雄踞前列腺癌发病率前4甲中的3位,另一个准一线城市-杭州则占据了探花位置。可以说前列腺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富贵癌”,目前前列腺癌致病因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年龄、遗传因素、荷尔蒙分泌旺盛、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等因素有关。北上广等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也似乎是促使一线城市前列腺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8.png

图8:2009年前列腺癌发病率前20位的城市

4.2 甲状腺癌发病地区分布

一般而言,对于男女共发类癌症,女性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但甲状腺癌却是个例外。我国男女甲状腺癌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3左右,有研究认为雌激素可能是产生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同时从图9、10中可以看到,甲状腺癌高发于沿海区域,对于男、女性而言,前10大高发城市中,均有7个城市是海边城市。考虑到碘摄入过量是导致甲状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少食碘含量高的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可以有效降低甲状腺癌发病率。而全国一刀切的碘盐政策也值得商榷。

image017.png

图9:2009年男性甲状腺癌发病率(1/10万)


 image019.png

图10:2009年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1/10万)

4.3 唇、口腔和咽部癌发病地区分布

 从图11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唇、口腔和咽部癌发病率比北方高出许多,特别是珠三角一带成为重灾区。相关研究称,在有食用槟榔和烟草习惯的南亚和东南亚一带,口腔癌发病率相当高,约占全球口腔癌的58%[5]。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槟榔列为有明确致癌症的一级致癌物。而国外研究人员证实由某特殊方式引起的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导致口腔和咽部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到南方,特别是珠三角和湖南一带喜食槟榔,加之珠三角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其口腔和咽部癌发病率高也就不足为怪了。

image021.png

图11:各城市唇、口腔和咽部癌发病率(2009年)


五、总结与预防

当前我国癌症发病形势整体趋稳,但一些富贵癌上升势头不减。大部分地区男性发病率都远高于女性,北京、上海男女之间差异较小。食管癌、胃癌等癌症地区差异性大,而气管、支气管与肺部癌几无地区差异。在男女共患癌症上,女性在几乎所有类别癌症中其地区差异性都高于男性。晋城、邯郸、镇江、绵阳、武威等5个城市,以食管癌、胃癌为代表的癌症严重高发,推高了其癌症总体发病率,这5个城市需在当地饮食习惯上做出重要改变:提倡低盐、新鲜食品,减少腌(卤)制品、刺激性食物摄入。北上广的男人要对自己的前列腺更多一些呵护,沿海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普遍高于内陆地区,南方唇、口腔和咽部癌病发病率普遍高于北方,特别是珠三角一带更是近乎“爆表”。

 癌症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目前未有普世性有效治疗手段前,还是应以预防为主。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要避免危险因素,例如肥胖和烟草,同时增强个人体质。不要心存侥幸心理,类似“隔壁膘肥体壮的老王既抽烟又酗酒,现在已经88岁了,还经常健步如飞地到我家做客”这种小概率事件无实际参考意义。改传统的“合餐制”为“分餐制”可以有效降低交叉感染,减少幽门螺旋杆菌侵袭。

定期筛查可以提早发现癌症,显著提高生存率。有条件人士可以去做基因检测,但要像朱莉那样“三年两切”还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注:本文参考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以及陈万青等人写的“历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等文献中的数据,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

[1]Chen, W., Zheng, R., Baade, P. D., Zhang, S., Zeng, H., Bray, F., Jemal, A., Yu, X. Q. and He, J. (2016),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6: 115–132. doi: 10.3322/caac.21338

[2] 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曾红梅;左婷婷;贾漫漫;夏昌发;邹小农;赫捷;. 中国肿瘤

[3]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http://www.wcrf.org/int/cancer-facts-figures/data-cancer-frequency-country

[4]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2973.html

[5]邵小钧, 席庆. 食用槟榔及其与口腔癌间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6):668-672.